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精致的鸟笼竟与轿车等价

2015-03-13 13:20:04      点击:

  青山悠悠,大树华盖,素以生态文明著称的青柯村坐落于天目山南麓,翠绿山头白云绕,清澈小溪鱼儿跃,人间仙境般的村落孕育淳朴的人们,淳朴的民风也为青柯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文革初期,南宗鸟笼的集大成者颜金虎流落到青柯村,善良的村民好心收留了这个陌生人,文革结束后,两手空空的颜金虎为报收留之恩,把自己的独门秘笈传给了青柯村的父老乡亲,于是南宗鸟笼在青柯村发扬光大,成了青柯村民发家致富的一个特色产业。

  据颜金虎的得意门生,现任青柯村鸟笼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江红星介绍,在做鸟笼的江湖圈中,声名赫赫的有以天津为代表的“北笼”,以广州为代表的“广笼”,还有一个就是以苏杭为代表的“南笼”,临安笼已是南方笼业的代表。因为青柯鸟笼走的是高端路线,讲究手艺精致。从业者做鸟笼讲的是慢工出细活,卖的也是个手艺。所以业内对青柯鸟笼评价非常高,自然售价也较高,生活类鸟笼一只能卖几千元,而一只精致的收藏类鸟笼最高能卖到近20万元,相当于一辆中档轿车的价格。如今,青柯村制作的临青牌鸟笼已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品牌,笼子广销全国各地,北到东三省,南到台湾岛都有临青鸟笼的客户群。

  订单排到了三年后

  青柯鸟笼之所以价格高,是因为这种纯手工制作的鸟笼不仅讲究取材,而且十分注重加工工艺,另外,对任何一个出售的鸟笼都承担终身保修。

  “做一个鸟笼至少一个月时间,从选料到成品需要经过近30道工序,这对手工制作者的要求很高,没有耐心不行。”江红星说,首先根据需要选准尺寸,用砍刀劈成小料(指一根根的细竹,跟竹筷粗细较为相似),然后用手工刨,处理好尺寸,用沙皮打光,再将小料的表面做成弧形。

  处理完毕,江红星用电机(台钻)对每根小料进行打孔,这是唯一需要电器的活。在十几二十年前,给小料打孔则需要手工制作,古老的手钻现在早已被机器代替,派不上用场的旧钻如今挂在墙上。

  小料上的孔只有针眼大小,方便穿丝。穿丝是用刀片或拉丝板拉制而成,每根穿丝长20-30厘米,粗细如琴弦。在小料的首尾两端还要做出榫头,便于小料之间相互连接上。

  如果不用雕刻图案,做成素笼,就可以直接组装成鸟笼。组装鸟笼的弦是用蚕丝和棉花做成的,和乐器上用的弦一样,非常有韧性。

  如果客户需要,江红星则要在这些小料表面用刻刀雕刻花纹和图案。小料上可以雕刻罗汉图、回纹、花脚、双龙戏珠、花鸟虫鱼等。

  因为工艺复杂,青柯鸟笼的年产量相当有限,每个加工者一年能生产10个鸟笼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江红星告诉记者,目前,他家没有一个现成的鸟笼,往往鸟笼刚做好,自己还来不及细细把玩一下,心急的客户就登门取走了,如今,他三年后做的笼子均已被人订走了。虽然有的客户拿到鸟笼得等好几年,可这些客户却并未因此而心存不快,在他们看来,只要拿到青柯鸟笼,花再多的时间等都值得。

  做鸟笼让他住上了小洋楼

  今年37岁的江红裕师承江红星,也是青柯村里制作鸟笼的佼佼者。因为身体残疾,他曾开过残疾三轮车,1998年起,因为跑运输人辛苦却收入不高,可身患残疾的他又不能去工厂上班,无计可施的他转而跟着江红星学习制作鸟笼。

  “开始的时候很苦,每天不停地看,看会了再自己动手练”江红裕说,他刚学做鸟笼的时候,青柯鸟笼并没有多大名气,制作工艺也没有现在这么考究,一个笼子只卖几十元,而且还要自己送到杭州、上海等地找人买,因为价值不高,学习的积极性也相对要小,学了一年多才算出师。

  考虑到这种传统模式发展前景不大,青柯村于2000年前后果断的在原有基础上对青柯鸟笼的制作手法和工艺进行了改革,转而走精细化地道路。在选材上,独有海拔高于500米的5年生成年毛竹才能作为临青鸟笼的制作材料,在制作上,结合浮雕、镂空雕、暗雕等工艺,力求尽善尽美,鸟笼做好以后,临青鸟笼不再走市场,而是通过中间人将鸟笼交到客户手中。这一做法使得临青鸟笼从一件普通的工具升级为一件具有独特工艺的艺术品,成为当今不少鸟笼藏家的收藏品,其经济价值也呈几何倍地增长。

  这一变革也让初出茅庐的江红裕一下子找到了发家致富的秘诀。江红裕说,做鸟笼的成本不高。整套制作用具花了5000元左右;竹子原料的成本很低,每年需要1000多斤竹子,成本在两三千元,而现在每只鸟笼的售价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一年下来,起码也有近十万元的收入。

  前不久,江红裕旧的平房推倒,重建了一幢总面积400多平方米的三层楼房,花了十五六万元,加上装修的10万元,这近30万元的开销全部是他做鸟笼赚到的积蓄。

  江红裕说,如今,村子里有六七十户人家,做鸟笼的有十三四个,其中两个人是童家头的,其他人全部都是我们俞家头的。而村子里率先盖起小洋楼的,基本上是做鸟笼的这些人。

  因为有了鸟笼,这群普通的手艺人,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致富之路,也让房前屋后不起眼的毛竹成了临安人又一大摇钱树。

  师者云集,临青鸟笼已成绿色新产业

  好的产品自然不乏市场,好的手艺同样不缺门人。尽管制作鸟笼是件相对枯燥乏味的手艺,可学习者却并不少,不少还是刚出学堂的年轻小伙子。

  据江红星介绍,如今他已收了5个徒弟,最小的徒弟江泽平今年刚满25岁,却已是小有名气的手艺人,并且带了自己的徒弟。

  记者在江泽平家看到,身高185的小伙子正拿着锉刀对竹片进行打磨,边上一个年纪相仿的年轻人正有模有样的学着刻花纹。

  这个年轻人叫李鹏飞,平时在高速公路收费站从事收费工作,一有空就跑来跟着江泽平学习制作鸟笼。李鹏飞说,临青鸟笼已成了远近闻名的工艺品,他在惊叹临青鸟笼细致的制作工艺的同时萌生了学习的念头,便找到了同学江泽平,让他当了自己的老师。

  学做鸟笼,有人为学手艺,有人却看到了鸟笼制作巨大的前景。师承郑惠平的徐夑坤今年已是32岁,家住太湖源镇,原本从事手机销售和维修生意,经商多年来收益不大,两年前,他看到了临青鸟笼光明的发展前途,毅然关闭了自己的小店,一心跟着郑惠平学习鸟笼制作,如今,他已小有所成,不久就能出师单干。

  记者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如今青柯村鸟笼年产值已达100余万元,今年,青柯村鸟笼打算申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传统的老工艺继续发挥新的生命力,进而带动青柯村走出一条依托绿色新产业实现经济发展,农民增产增收的新型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