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做鸟笼可一点也不轻松

2015-04-15 11:55:18      点击:

  春暖花开,在公园里或僻静的河边,只要你稍加留意,便会见到手提鸟笼的老人,一边溜达一边逗弄笼中的鸟儿。他们在鸟儿的啁啾声里寻找人生乐趣的同时,也给人们眼中增添了花香鸟鸣相映成趣之美。

  在中国,自古养鸟、玩鸟便是一件很讲究的事情,从饲养到训练,有着一套详细的标准。养鸟少不了鸟笼,不要小瞧遛鸟人手里提的鸟笼子,尺寸做工都颇有讲究。上好的鸟笼,每一个零部件,都是手艺人精雕细琢的结果。一般说来,传统鸟笼制作工艺分南北两派,北方鸟笼以京津为代表,鸟笼的外形大多以平顶、圆形为主;南方鸟笼以苏杭为代表,以方形为主。居住在西沽的市民毛国钢便是做鸟笼的“高手”,他做的鸟笼传承北派鸟笼制作技法之精华,受到爱鸟人士和收藏人士的喜爱。

  “底圈不仅圆度要规整,鸟笼做成之后以其表面没有竹筋、花纹面小为上品。”对每一件作品,毛国钢都要精心打磨,几乎到了严苛的地步

  走进毛国钢的家,随处可见制作鸟笼的小零件,屋顶上挂满了竹制的鸟笼底圈,几乎看不到天花板。他告诉记者,因为父亲是名木工,又喜爱养鸟,闲时也会做鸟笼,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毛国钢对这小小的鸟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六七岁时,在一个花鸟鱼虫市场,他偶遇天津一位有名的制笼师傅,熟识之后,师傅觉得他踏实肯干,便把这门手艺传授给他。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候人们觉得年轻人玩这个属于不务正业,加上我上班之后工作忙,做鸟笼的事情就放下了。”毛国钢说,不做鸟笼的那几年,每当路过花鸟鱼虫市场,他总忍不住到卖鸟笼的地方,看看别人的笼子做得如何,回想自己的手艺,心里不免痒痒的。1996年,毛国钢的单位效益不好,他便凭这门手艺创业,开始在自己制作的鸟笼上烙下了“毛”氏标记。

  他告诉记者,鸟笼虽小,但制作工艺繁杂,想学好这门手艺要耐得住性子才行。选料,要选自然生长四五年的竹子,因为这个年头的竹子密度好、不变形。挑选竹子时要注意皮色的完整,没有伤痕,才能保证做出的鸟笼外皮细腻光洁。选料之后要盘鸟笼底圈,就是将竹子劈成一定规格的竹片,并把竹片盘圆。在这个过程中,毛国钢用蜡烛加热竹子表面,只见他一边将竹子靠近蜡烛,一边用双手用力弯曲竹子,“双手找感觉,眼睛看竹圈弧度,火候也很重要,烤不好竹皮会被烤煳。”经过他的一双巧手盘出的竹子底圈,竟然比模具制作成的还自然浑圆。再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之后,还要放上两三年的时间,让竹子慢慢阴干,才能用来拼装鸟笼。

  “底圈不仅圆度要规整,鸟笼做成之后以其表面没有竹筋、花纹面小为上品。”对每一件作品,毛国钢都要精心打磨,几乎到了严苛的地步。采访中,他拿出一个底圈废料给记者看,在记者眼中,这个底圈和其他的没有什么差别,而在毛国钢手指所指之处,仔细观察会发现一处极为细小的裂纹,就是这条细小裂纹,让它成了“废料”。

  玩儿鸟的人平日用便宜鸟笼,等到和懂行的老玩家交流的时候,才拿出制作考究的好笼子遛鸟,如今还有很多年轻人不养鸟,光玩笼子

  做好底圈之后,鸟笼的一根根“条”是用专门的模具“拔”出来的,要完成鸟笼的制作,还要经过打眼、穿条、配各种细碎零件等一系列工序。“看起来鸟笼只是竹圈穿竹条制成,但实际上只要有一根条的位置歪了一点儿,整个鸟笼就会变得不坚固。”他说,想要做出完美的鸟笼,手艺人需要多年的磨炼才行。

  这些年来,为了制作出满意的作品,他每天都沉浸在鸟笼的世界里,“每做好一个,我就仔细端详,看看哪儿不好,发现问题,记在心里,下次改进。每当看到做得比较满意的作品时,自己心里也痛快。”毛国钢的作品不仅造型讲究,还格外结实,“下面坠上十几斤铁块都不会变形。”

  虽然鸟笼是驯养观赏鸟的主要工具,也是观赏鸟借以栖息的地方,但玩儿鸟的人并不用他制作的这种鸟笼养鸟。在玩儿鸟的圈子里,有这样一个习惯,玩儿鸟的人平日用便宜鸟笼,等到和懂行的老玩家交流的时候,才拿出这种制作考究的好笼子遛鸟,鸟笼与鸟相互辉映,

  有如锦上添花,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有独立的艺术欣赏价值。毛国钢说,如今有的人不养鸟,光玩笼子,而这样的人中很多是年轻人。

  “如果经常擦或是用手反复摸,鸟笼的竹面上就会出现"包浆",这是极具收藏价值的藏品。”毛国钢说。对于喜爱鸟笼的年轻人,毛国钢不仅非常愿意和他们交流,还免费为他们修理鸟笼。他回忆,曾经有人收藏了他制作的鸟笼,一不小心把底圈摔裂了,找他修理。比起制作鸟笼,修理鸟笼要难得多,因为藏家收藏的鸟笼历经时间洗礼,竹面色彩与新竹料颜色不相配,修理时,光是找老色竹子,再加工处理,让新料与鸟笼颜色接近,就费了毛国钢一番工夫,“虽然费了一番周折才修好,但最后我也没找他要钱,就算交个朋友。”

  做鸟笼这门手艺不仅是毛国钢的最爱,也承载了他生活的这个普通家庭的日常温馨片段。不忙的时候,毛国钢会教父亲做鸟笼,母亲则会在一旁看着他们父子做活儿,时间长了,也能评判出哪里做得好,哪里还需改进,“自打我学了这门手艺,父亲觉得比他之前做的要好,也跟着我学,不过近年来父亲年纪大了,精力不够,做的也少了。”

  在这个充满画眉鸟婉转叫声的小胡同里,这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充满宁静、祥和、幸福的滋味。